環保專案
海量資料:針對超過 14 億平方英里的面積追蹤非法捕魚活動
2015 年 6 月,吉里巴斯政府發現有一艘漁船闖入當地的鳳凰島保護區 (PIPA),該國是分布在太平洋上的島嶼國家,面積約在 100 萬平方英里以上。政府發現後,隨即從首都派出執法船前往這個遙遠的地區,展開為期四天的調查。
PIPA 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(UNESCO) 認定的全球最大海洋類世界遺產地,位處數個全球漁獲量最大的鮪魚撈捕區中間,近期更成為完全禁捕保護區。當吉里巴斯人登上這艘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商業漁船後,該船船長否認他們在該區域捕魚,甚至邀請吉里巴斯政府官員將他的公司告上法院,認為吉里巴斯政府的證據不足,也沒有資源打官司。
不過,這名船長誤判了情勢。吉里巴斯政府官員押送漁船回到港口後,便向船長出示該商船的活動路徑示意圖。船長發現示意圖清楚呈現船隻在禁捕區內不斷繞行的活動路徑,因此當下同意和解。
海洋的面積相當廣大,約有 14 億平方英里,佔地球表面積的 71%,但人類對於海洋的探索程度不到 5%。全球有數億人口依賴海洋維持生計,更有超過十億人的主要營養來源是漁獲。不過,全球的魚類正因非法捕魚、過度漁撈和棲地破壞而面臨絕種危機,某些魚類的數量甚至大幅減少了 90%。然而海洋幅員遼闊,至今沒有人能夠估算這類不當活動對海洋的損害程度,也無法採取任何因應措施,使得絕種危機雪上加霜。
在 1990 年代,大型船隻開始採用自動識別系統 (AIS),這是遠洋船所使用的 GPS 系統通訊協定技術,可確保相同區域內的其他船隻知道他們的所在位置,藉此保護自身安全。到了 2013 年,美國和歐盟要求更多商船必須裝設 AIS,衛星也開始收集大海上的 AIS 信號 (國際太空站上甚至配置了一組天線)。在大約十年前,公海上活動的船隻幾乎不受監控,但現在公海上可受監控的船隻數量已成長到約 250,000 艘。
在 2013 年下旬,致力發展衛星環境監控技術的非營利機構 SkyTruth 參加了 Google 一年一度的 Geo for Good 使用者高峰會,與 Google 共同識別水力壓裂油井和天然氣燃除狀況。在與 Google 地球推廣計畫經理 Brian Sullivan 對話的過程中,SkyTruth 的分析師使用 AIS 資料觀察船隻移動路徑及識別捕魚活動,藉此展示如何運用這些資料監控海洋保護區。Sullivan 強調:「這件事以前是人工進行。」重點是,如果一個人可透過資料瞭解一個小型區域,那麼 Google 採用的機器學習演算法或許能夠即時識別大海上的所有漁船。
長久以來,我們對全球捕魚船隻的活動不甚瞭解,主因在於船隻的行蹤難以掌握。這場高峰會促成了合作的契機,希望能針對最大型漁船建立公開視圖,讓大眾掌握船隻在任何時間地點的活動。SkyTruth 和 Google 技術小組開始合作建立早期概念原型,全球最大的海洋非營利機構 Oceana 之後也加入開發行列,與 SkyTruth 和 Google 一同將這個概念發展成全球漁業觀測站 (GFW) 計畫。
這套系統使用 AIS 原始資料,也就是船隻的所在經緯度、速度、方向和身分。第一步是濾除錯誤信號。Sullivan 開玩笑地說:「如果船隻發出廣播訊號的地方在陸地上,那可就不對勁了。」下一步是解讀資訊,作業小組手動將數千條船隻軌道分類,以便「教導」機器學習演算法識別捕魚活動。不論是貨船、拖船、延繩釣漁船,還是拖網漁船,每一種船隻都有專屬的移動模式。例如移動速度、改變移動方向的頻率、所在海域的深度、附近是否有其他船隻,以及船隻是否出現在公共漁船登記地點等等。模型會將所有這些因素納入考量,藉此判斷每個資料點的捕魚機率。最後,作業小組可透過 Google 的雲端基礎架構,針對數十億個船隻位置執行模型,並建立可供大眾存取的互動式公開視圖。
全球漁業觀測站在 2014 年 11 月展示了首款原型,並於 2016 年 9 月在美國國務院舉辦的「我們的海洋」會議 (Our Oceans conference) 上正式推出。技術的發展解決了原有的問題,卻也帶來了迄今仍未解決的新難題:既然記者、政府機關和民眾都可以自行查看哪些地點有捕魚活動,漁船捕魚的行為會因此改變嗎?全球漁業觀測站能夠遏阻非法的商業捕魚活動嗎?
由於全球漁業觀測站具有成本優勢,因此發展前景良好。在這之前,詳細的捕魚資訊非常昂貴,許多最需要這些資訊的國家/地區反而無法負擔。將 GFW 推廣到全球的同時,也促進了國際間的合作。商業漁船支付給吉里巴斯的和解金累計有 $220 萬美元,這筆金額雖然聽起來並不是很多,卻占了吉里巴斯國內生產總值 (GDP) 的 1%。Sullivan 表示:「更重要的是,這可讓漁撈業者知道目前有人正在監控遠洋上的活動。」
印尼是全球最大的漁業經濟體之一,當地政府最近同意透過 GFW 平台公開他們擁有的追蹤系統。印尼政府此舉相當有意義,吸引了其他國家/地區考慮跟進。全球目前約有 60 個國家/地區簽訂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(UN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) 的港口國措施協議 (Port State Measures Agreement)。這項協議於今年生效,旨在讓港口成員國家/地區能夠驅逐任何疑似從事非法捕魚活動的船隻。
要讓海洋環境永續發展,賞善罰惡必須雙管齊下。全球漁業觀測站與印尼對美最大鯛魚出口商 Bali Seafood 合作,共同發起印尼國內規模最大的小型船隻追蹤試辦計畫。此外,有鑑於全球各地對永續產品的需求量不斷成長,峇里海鮮認為公開自家資訊可為企業帶來優勢。海鮮數位供應鏈公司 Trace Register 也同樣跟進使用 GFW,向全食超市 (Whole Foods) 等客戶驗證漁獲文件。
這些做法都有助於帶來更美好的未來世界,但全球漁業的情況依舊不太樂觀。為此,GFW 與許多研究機構合作探究不同主題,例如提供補貼是否會影響各個國家/地區從事捕魚活動的位置,以及海洋溫度和聖嬰現象等環境因素如何改變魚群的去處。Sullivan 表示:「每次向其他人展示即時地圖時,我都能獲得各種新知。比方說,地理政治學專家會向我說明船隊圍繞福克蘭群島邊緣的原因。海洋學家看了即時地圖後會說:『這裡水溫過高,所以捕不到魚。只要往西方航行,就能抵達全球半數鮪魚的棲地』。GFW 具有數十億個資料點,但只要短短 5 秒鐘,就能為我們提供從未看過的資訊。」這些資訊有助於我們讓全球漁業重獲生機,確保後代子孫可繼續享有豐富的魚資源。
延伸閱讀
-
(在新視窗中開啟)
2016 年 9 月
透過機器學習繪製全球漁業地圖
漁業與全球食物安全、奴隸勞工問題、民生、主權財富和生物多樣性等議題密不可分,然而過度捕撈的情況使得生態難以永續發展。但即使面對如此嚴峻的情勢,拜科技進步、資訊普及和全球永續發展意識抬頭之賜,我們也更有辦法應對這些挑戰。
瞭解詳情 -
(在新視窗中開啟)
2016 年 9 月
行動主義者建置追蹤全球捕魚船隊動向的線上觀測站
公開商船活動資訊以打擊非法捕魚的網路服務。
瞭解詳情 -
(在新視窗中開啟)
2016 年 3 月
再也不必在海上捉迷藏
我們展示了如何將 AIS 資料用於強化和進一步發展廣大海域的治理與研究。
瞭解詳情 -
(在新視窗中開啟)
漁業觀測站網站
全球漁業觀測站 (Global Fishing Watch) 讓眾人能夠透過網際網路以近乎即時的方式,查看各地海洋漁業活動。
瞭解詳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