負責任的供應鏈專案
減少回收電子廢棄物的情感阻礙,促進供應鏈永續發展
你的衣櫥裡可能有銅礦,雜物抽屜裡則可能有錫礦。而在那些你一直想整理但遲遲未動手收拾的角落裡,很可能有金礦。我們大部分人擺在家中積灰塵的老舊電子裝置其實是小小寶庫,藏著許多可回收並用於推動循環經濟的礦物和其他材料。
那麼,為什麼大家不多加回收這些裝置呢?
Google 消費者硬體團隊的永續發展策略專家 David Bourne 表示:「全世界只有約 20% 的消費後電子廢棄物會經過回收處理。目前許多回收材料是製程後回收材料,但這類材料的數量本來就有限。隨著以回收材料打造產品的需求日漸增加,製程後回收廢料的量也一定無法滿足這項需求。」
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,Google 在 2021 年與企業生態論壇 (Corporate Eco Forum) 的其他成員 Amazon、Apple、Dell 和 Microsoft 合作,偕同電子產品回收公司 Retrievr 在 2022 年 2 月攜手推出一項新的實驗計畫。
這項為期一年的到府回收實驗計畫是在科羅拉多州丹佛實行,旨在排除導致消費者不願丟棄電子廢棄物的行為因素,並在科技業供應鏈中重複利用這些產品所含的礦物和其他材料。
Bourne 表示:「雖然 Google 一直在透過自家供應鏈取得回收材料和永續材料,並已公開做出相關承諾,但供應鏈可提供的回收材料終究有限。」
在家中冬眠的電子產品
如果消費者持續保留已不再使用的裝置,這種情形就稱為「產品冬眠」。在展開新的丹佛實驗計畫之前,我們於 2021 年發布了一項研究結果,當中深入探討了這個現象。我們的白皮書《Electronics Hibernation: Understanding Barriers to Consumer Participation in Electronics Recycling Services》(電子產品冬眠:瞭解阻礙消費者回收電子產品的因素) 概述了導致產品冬眠的七個常見原因:
- 對回收選項認知不足:消費者不曉得有哪些可用的回收選項,或是因選項太多而不知所措。
- 對金錢或社會報酬有所期望:消費者必須感覺回收裝置是值得一做的事,例如可帶來金錢報酬或幫助有需要的人。
- 裝置引發懷舊之情:消費者會將有關人生大事或他人的特定回憶連結至未使用的裝置,或為裝置賦予歷史或美學價值。
- 保留備用產品:消費者刻意保留未使用的裝置,以備不時之需。
- 擷取資料:消費者必須先將資料安全地轉移至新裝置,才能放心回收舊裝置。
- 移除資料:消費者要先刪除舊裝置上的機密資料,才能放心回收裝置。
- 回收作業不易進行:消費者知道如何回收電子廢棄物,但回收作業不易進行。
上述阻礙全都牽涉到一個共同的要素:情感。這一點在有關回收的討論中經常受到忽視。
Bourne 表示:「講到回收,大家討論的往往是何種技術可用於拆解產品,以及將不同材料分開。但如果消費者不回收裝置,這些討論就沒有任何意義。」
根據我們的研究結果,如要排除這些阻礙,讓使用者願意回收裝置,我們顯然必須從情感方面採取適當的做法。
Retrievr 到府回收服務
為了去除不確定感和被動不做為,實驗計畫的第一階段是以到府回收服務為重心。Retrievr 提供容易使用的線上預約系統,方便使用者分享自己有的電子廢棄物類型並選擇取件時間。有了合作夥伴品牌提供的資金,在實驗期間,使用者大致上無須支付費用就能使用 Retrievr 的這項服務。
Retrievr 執行長 Kabira Stokes 表示:「我們很高興能與幾間最知名的科技公司合作推出這項實驗計畫。我們都同意,如果大家攜手合作,就更有可能解決電子廢棄物造成的重大環境問題,而各個品牌都採取了相關行動來協助達成這項使命。」
Bourne 補充:「整體來說,無論是電子廢棄物還是其他廢棄物,通常都是在人類經濟活動後才發現有回收廢棄物的需求,最後由當地政府機關來面對處理。」
但問題是,當地政府機關往往不具備相關能力,無法設計出吸引消費者所需的服務或使用者體驗。
Bourne 指出:「Google 是大型消費性品牌,並且正設法瞭解使用者與各項產品和服務的互動方式。我們擁有相關經驗,能夠妥善進行溝通、提供誘因,以及打造便利功能,最終協助消費者輕鬆回收廢棄材料,讓這些材料在供應鏈中再次發揮功用。」
這項計畫現正進行中,且初期還有一項宣傳活動。自 2022 年 2 月起,丹佛居民可前往 Retrievr.com/Denver 網站安排取件。
推動跨產業合作的未來,打造循環程度更高的供應鏈
隨著這項計畫持續進行,我們也希望瞭解更多資訊、調整最佳做法來提高電子產品回收參與度,並向政府機關、市政當局和其他科技業品牌提供相關深入分析資料。
這項實驗計畫是多個品牌的合作成果,而這也是這些品牌首次針對電子產品回收事宜進行合作。想克服重重挑戰,鼓勵消費者回收電子產品,就必須集結眾人之力,而我們相信這項實驗計畫只是個開端,未來還會有更多這類合作關係。我們之所以參與這項計畫,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採礦活動傷害世界各地美麗的自然環境,並為無數後代子孫保存這些地點的樣貌和資源。